GRGDSPC;Gly - Arg - Gly - Asp - Ser - Pro - Cys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Glycine - Arginine - Glycine - Aspartic acid - Serine - Proline - Cysteine
中文名称:甘氨酸 - 精氨酸 - 甘氨酸 - 天冬氨酸 - 丝氨酸 - 脯氨酸 - 半胱氨酸
氨基酸序列:甘氨酸 - 精氨酸 - 甘氨酸 - 天冬氨酸 - 丝氨酸 - 脯氨酸 - 半胱氨酸
单字母序列:G - R - G - D - S - P - C
三字母序列:Gly - Arg - Gly - Asp - Ser - Pro - Cys
分子量:约 756.8 Da(根据各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累加估算,实际可能因修饰等因素略有差异)
分子式:C₂₉H₅₁N₁₁O₁₄S
等电点:约 4.6(天冬氨酸的酸性基团对其等电点影响较大,使其整体偏酸性)
CAS 号:目前暂无专门针对 GRGDSPC 的 CAS 号,其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序列特性而非单一化合物登记 。
二、结构信息
(一)各氨基酸结构特征
甘氨酸(Gly):是唯一无手性碳原子的氨基酸,侧链仅为一个氢原子,赋予肽链一定的柔性,在 GRGDSPC 中起到连接和调节构象的作用。
精氨酸(Arg):侧链含有带正电荷的胍基,在生理 pH 下带正电,可通过静电作用与带负电的分子或基团相互作用。
天冬氨酸(Asp):侧链带有羧基,呈酸性,在生理 pH 下带负电,是与靶点结合的关键位点之一。
丝氨酸(Ser):侧链含羟基,具有一定极性,可参与氢键形成或作为修饰位点(如磷酸化)。
脯氨酸(Pro):其亚氨基与 α - 碳原子形成环状结构,限制肽链构象,常使肽链形成转角,影响整体空间结构。
半胱氨酸(Cys):侧链的巯基(-SH)具有高反应活性,可与其他巯基形成二硫键,用于连接其他分子或稳定多肽空间结构,也可与金属离子结合。
(二)整体结构特性
GRGDSPC 中,“RGD”(精氨酸 - 甘氨酸 - 天冬氨酸)核心序列是其功能的关键。该序列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尤其是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表面高表达的整合素。脯氨酸和甘氨酸调节肽链构象,使 RGD 序列以合适的空间取向暴露;丝氨酸和半胱氨酸则为多肽的修饰和进一步偶联提供了活性位点,巯基可用于与脂质、聚合物等通过共价键连接,拓展其在药物递送和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 。
三、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一)作用机理
细胞黏附与靶向机制:RGD 核心序列与细胞表面整合素(如 αvβ3、αIIbβ3 等)特异性结合,通过配体 - 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黏附、迁移和信号传导。在肿瘤治疗中,可利用这一特性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抗血栓领域,能竞争性抑制血小板表面整合素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
药物递送载体靶向机制:GRGDSPC 常被用作靶向配体修饰药物递送载体(如脂质体、纳米颗粒)。修饰后的载体通过 RGD 与整合素的结合,实现向病变组织(如肿瘤、损伤血管)的主动靶向递送,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浓度,同时减少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降低毒副作用。
(二)研究进展
肿瘤治疗应用:大量研究将 GRGDSPC 修饰的纳米颗粒用于肿瘤化疗药物、基因药物的靶向递送。例如,通过将阿霉素装载到 GRGDSPC 修饰的脂质体中,显著提高了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效率,增强了抗肿瘤效果 。此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GRGDSPC 修饰的载体可用于递送免疫调节剂或肿瘤抗原,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在组织工程领域,GRGDSPC 被引入生物材料(如水凝胶、人工血管)表面,模拟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信号,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加速组织修复与再生 。
抗血栓药物开发:基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特性,GRGDSPC 及其类似物被开发为新型抗血栓药物,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成为副作用更小、疗效更优的抗血栓治疗手段 。
四、溶解保存
(一)溶解方法
GRGDSPC 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可溶解于水、磷酸盐缓冲液(PBS)等水溶液中。对于难溶情况,可加入少量的酸(如 0.1% 三氟乙酸,TFA)促进溶解。也可溶解于二甲基亚砜(DMSO)、甲醇等有机溶剂,但需注意有机溶剂的残留可能影响后续实验或应用。溶解过程应避免剧烈搅拌或超声,防止多肽降解或聚集。
(二)保存条件
建议在 -20℃或更低温度下避光保存,以保持其稳定性。避免反复冻融,防止多肽结构破坏和活性降低。长期保存可将其制成冻干粉末,使用时按需溶解 。
展开全文
五、相关多肽
RGD 系列多肽:RGD(精氨酸 - 甘氨酸 - 天冬氨酸)是 GRGDSPC 的核心功能序列,众多基于 RGD 的线性或环状多肽被开发用于不同领域。例如,cRGD(环状 RGD)通过环化结构增强了与整合素的结合亲和力和稳定性,在肿瘤靶向和影像诊断中应用广泛 。
iRGD 多肽:序列为 CRGDK/RGPD/EC,在肿瘤组织中可被特定蛋白酶切割激活,暴露出隐藏的 RGD 序列,相比 GRGDSPC 具有更强的肿瘤穿透和靶向能力,常用于肿瘤的深层靶向治疗 。
REDV 多肽:序列为精氨酸 - 谷氨酸 - 天冬氨酸 - 缬氨酸,同样能与整合素结合,但特异性识别的整合素亚型与 RGD 不同,主要用于靶向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生成相关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 。
六、相关文献
Ruoslahti, E. (1996). RGD and other recognition sequences for integrins.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12, 697 - 715. DOI: 10.1146/annurev.cellbio.12.1.697.
Haubner, R., et al. (1997). Imaging of integrin expression using alpha(v)beta3 - targeted cyclic RGD peptide - based probes.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38(6), 982 - 989.
Kroll, R. A., et al. (2008). RGD - modified nanoparticles for tumor targeting.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26(2), 97 - 108. DOI: 10.1016/j.jconrel.2008.01.014.
Wang, X., et al. (2010). GRGDSPC - modified PLGA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delivery of paclitaxel to lung cancer. Biomaterials, 31(24), 6298 - 6308. DOI: 10.1016/j.biomaterials.2010.04.048.
Lutolf, M. P., & Hubbell, J. A. (2005). Synthetic biomaterials as instructive extracellular microenvironments for morphogenesis in tissue engineering. Nature Biotechnology, 23(1), 47 - 55. DOI: 10.1038/nbt1065.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产品仅用作实验室科学研究,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