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 何以大学何以城

Connor 火必网官网 2025-01-10 36 0

去中心化 何以大学何以城

巴塞罗那科技城的共享办公空间。南方日报记者 钟晓宇 摄

巴塞罗那大学毕业的年轻创业者们,在巴塞罗那科技城充满活力的共享办公空间中碰撞思想;

中央圣马丁学院的毕业生们在伦敦国王十字街区,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与服装产业深度融合;

UCL东伦敦校区的科研团队与伦敦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区域的医疗机构、科技企业紧密协作。

走读欧洲三国,在港口、企业、街区等之外,有另一种机构的力量始终如影随形——大学。这是这些世界级枢纽城市不可忽视的组成力量。

此次调研组的新发现是,这些城市的大学,都将不同的学院学科“拆解”到不同社区,将大学“分散”到城市之中。

“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去中心化,是近年来的一个明显趋势。”巴塞罗那市政府国际经济促进部门总监Mario Rubert说。

广州是一座“大学之城”。2023年,在校大学生合计164.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走在广州街头,平均每11人中就可能会有一名在校大学生;

广州也有一座大学城。建设20年来,累计向全国输送了超80万名毕业生,是粤港澳大湾区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如何破除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围墙”,让城市与大学协同共振?在“去中心化”的理念下,何以“大学”何以“城”需要一次新的思考。

10月29日,广东发布相关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志在打造国家“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广州,也需要对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作出更多探索和实践。

南方日报记者 钟晓宇 陈思勤

融合:引“校”进“城”

展开全文

硅谷教父Paul Graham谈到创意精英喜欢的环境时曾说:“他们喜欢保存完好的旧街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郊区,他们希望生活在有个性的地方。”

个性到底是什么?伦敦的国王十字街区或许能告诉你答案:营造独到的创新氛围。

中央圣马丁学院这个时尚界学术中心是国王十字街区的首批“业主”之一,之后该学院所属的伦敦艺术大学将新校址也落于此,慢慢地,氛围开始变得有创意、活力,以艺术文化为卖点的机构也纷至沓来,比如博物馆、画廊、艺术空间等。

“从学院入驻起,氛围就开始和伦敦西区很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金融区。”奥雅纳工作人员Carina介绍,学院设置的时装、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学科,与片区内相关的设计、传媒等产业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2014年底,35家国际领先的知识机构发起成立了伦敦知识区,以国王十字车站为中心的一英里辐射范围区域。到现在,这个创新区共有7所高校、13家文化机构、21家博物馆与画廊、60余家合作组织、年均访客超1000万人次。

把现代时尚融入历史建筑,把文艺活力空间揉进繁华商业街,让公共社交空间遍布街区,是新旧共存,是动静结合,是烟火气和商业的跨界融合。

同样值得借鉴的,还有位于伊丽莎白公园的UCL东伦敦校区,这是伦敦东岸文化中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后将与UAL、Sadler's Wells剧院、BBC音乐工作室、V&A博物馆东馆共同构成创新和学习中心。

据调研组了解,UCL东伦敦校区更加看重发展前沿的交叉学科,并且强调大学对所在社区文化的融入与贡献。

城市与高校是“命运共同体”。二者应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最大限度把高校的人才、科技等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

共生:以“知识更新”驱动“城市更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城市”一词在欧美兴起,其核心是促进城市资源高效配置,“城市知识更新区”孕育而生。

巴塞罗那是世界上最早进入“知识更新”计划的城市。

Mario Rubert介绍,近年来有一个明显趋势——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去中心化。不再是几个重要大学聚集在大学城的区域,而是按照行业重新设点。

“比如巴塞科技城,周围有越来越多跟环境工程以及能源相关的院系分布,因为这里有相关产业。再如22@区,也有好几个大学院系的分布。有产学研一体化,街区的活力就提升起来了。”Mario Rubert说。

在巴塞科技城的办公室,一张张桌子,就是一个个公司。

巴塞科技城CEO米盖尔·马蒂表示,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公司的人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acceXible就是“办公位”上的一员。这是一家通过自动语音分析捕捉患者的声音,使用AI测量模式,从而检测出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冠心病等早期迹象的公司。

像acceXible这样的公司,在巴塞科技城有很多。米盖尔·马蒂介绍,该公司这项技术是从巴塞罗那大学经过科技孵化,联动了一线,最终成为现实。

如果说城市引入大学,是大学依赖城市资源而对城市的一种参与,那硅谷与波士顿“128公路”模式则把二者的关系转换为大学对城市的引领。

以麻省理工为代表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吸引了阿斯利康、辉瑞等上千家生命科学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到来,培养出的毕业生遍布产、学、研各大机构,帮助他们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

可以说,麻省理工主导了“128公路”的产生和发展,波士顿地区的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群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西海岸,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园区,把大学里的研究者和新兴产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硅谷”开始成为科技创新前沿,至今仍引领全球技术创新浪潮。

从斯坦福与硅谷,到麻省理工与128公路,大学开拓了与科技公司结合的道路,其中很多是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大学实验室的“衍生物”。

大学尝试打破“大学—城市”原有的资源依赖式合作关系,依靠大学创新的头脑来重塑城市的特色,这对于以大学为锚点的广州国际创新城具有借鉴意义。

重构:创新环带如何“破墙”

如何让大学融入城市而不仅是寓居于城市,成为大学和城市的共同选择。

当大学把讲座室、图书馆、研讨室等建造于城市时,就开始塑造一种城市环境。当师生把人文主义思想、理性科学的精神带入城市时,城市开始弥漫着大学的气息。城市在大学的影响下变得更有活力,能够自由地进行创新。

英国著名的城市大学运动就是大学与城市的一种相互需要。

城市大学主动融入地方,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办学,并发展成为地方工商业发展的教育和研究中心。例如,伯明翰学院与酿酒业、利兹学院与纺织业、谢菲尔德学院与钢铁业的关系,利物浦大学的航海业特色等。

从建设方面来看,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学的校园与城市时常因一墙之隔而成为“两个世界”,限制了彼此交互创新的传输效率。因此,打破大学与城市间有形的墙与无形的墙,打通“产、学、研、商”的隔断,以学科链催生、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去中心化”不仅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知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回顾广州,不难发现,区域内的大学多数采用大院式独立或聚团布局的方式,这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校城相对独立的特点。学校周边对于创新研发空间的需求旺盛,而相应的供给却显得相对不足。

对标世界大学的运作模式,广州建设环五山、环大学城、环中大、环港科大创新策源区已迈出了步伐,并且还在不断激发高校、大院大所和企业集成式创新活力。

“去中心化”作为大学提升城市知识经济密度的新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历经20年建设的广州大学城也在重新审视“大学”与“城”的关系,大学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紧密、开放、包容的知识创新共同体。

评论